相信大家都有發過很可怕的惡夢,但你又有沒有認真留意這些惡夢給你的警示?頻頻發惡夢的情況,很可能是與以下疾病有關,應該及早發現及求醫!
1. 精神病
如果1周發2次以上惡夢,應留意是否已患有相關精神疾病。
據《臨床精神醫學期刊》指出,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,發惡夢頻率為常人3倍。
另外,兒童若頻發惡夢,可能與在學校被欺凌等有關,更可能導致精神問題。
英國華威大學心理學教授Dieter Wolke等人研究了被欺負的兒童和他們發惡夢的關係,發現常發惡夢或夜裡頻頻驚醒的兒童較易有青春期精神病。他們在日間受欺負的遭遇會直接影響夜間睡眠,從而改變他們的生理壓力反應。
2. 睡眠窒息症
呼吸中止導致缺氧,嚴重會擾亂深層睡眠階段的睡眠品質。美國佛羅里達睡眠研究所醫學博士William Kohler指出,如果發惡夢的頻率增加,又經常夢見遇溺或窒息,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。
睡眠窒息症的症狀包括失眠、發惡夢、易怒、記憶變差、容易恍神等等。如果你長期睡足8小時,但仍感覺恍惚呆滯,可能是患有睡眠窒息症而自己沒有發覺,應尋求醫師協助,接受治療後發惡夢的情況會得以改善。《睡眠醫學》雜誌刊登的研究指出,經過持續的氣道正壓治療後,91%睡眠窒息症患者發惡夢的次數也會跟著減少。
3. 心臟病
《荷蘭醫學雜誌》曾經一項研究發現,噩夢與心臟病存在一定關聯:心臟病患者出現呼吸問題的可能性較高,呼吸問題會導致大腦供氧量降低,引起惡夢。另外,發惡夢的次數與心律不整和間歇性胸痛有重要關連,一項2003年在瑞典發表的研究,以老年男性和女性作測試,發現在頻繁發惡夢、睡眠品質差的40至64歲女性之中,胸痛和心律不整明顯增多,更年期的女性發生痙攣性胸痛也增加。
如果你長期服用某些藥物,尤其是有助於擴張血管的藥物,會間接改變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的平衡,進而誘發惡夢。
4. 生活壓力過大、焦慮及抑鬱
日間工作時壓力太大,消極與焦慮的情緒會導致晚上反覆作相同的夢,這顯示了身心處於過份緊張的狀態,應讓身體放鬆。若前一晚睡眠不足或睡眠質素欠佳,也會影響翌晚的睡眠,因此應時常保持足夠的睡眠。
焦慮、抑鬱症患者常伴有發惡夢的徵狀,若徵狀持續,應向盡快求醫。抗抑鬱藥物Paroxetine 、Sertraline等,臨床使用可明顯改善睡眠,因此若醫生吩咐進食抗抑鬱藥物,不應突然停藥。
5. 柏金遜症
中老年人頻發惡夢者,患上柏金遜症的風險大大提高。國際著名學術期刊《柳葉刀神經病學》有三項研究指出,患有睡眠障礙的人在快速動眼期階段 (快速眼動睡眠,佔我們五分一的睡眠時間,期間腦部特別活躍,眼睛亦會不停地左右跳動,此時亦是我們造夢的時候),時常會因發惡夢而尖叫、哭鬧、拳打腳踢等,俗稱為「發夢期夢遊」,他們患上柏金遜症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高。
中文大學與養和醫院合作研究亦發現,有發夢期夢遊的中年抑鬱症患者,多巴胺水平較健康人士低,加上三分之一人有嗅覺退化,相信是患柏金遜症的先兆。
不要以為發惡夢是小事便延誤求醫,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便可以改善發惡夢的情況!
字: Mikiki 圖片: 互聯網